2025年6月23日,记者从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获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蕨孢子培养取得成功,标志着该物种可以进行规模化人工繁育。光叶蕨是中国四川特有种,1963年首次发现于四川天全县二郎山团牛坪,目前全国野生光叶蕨不足500株,且大部分分布于华西雨屏带,面临着随时灭绝的风险。2012年,国家林业部门启动“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光叶蕨被列入主要物种。2013年起,四川开启了精准的就地保护、人工培植和野外回归行动。2015年起,陈小红副教授及其团队对光叶蕨开展野外不间断观察记录,2016年开始进行光叶蕨人工繁育试验。2018年,团队初步完成了光叶蕨濒危机制的研究,认定学界一直“性质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其成熟后掉落到土壤,可生长成新的植株。2020年7月,研究团队反复证明了关于光叶蕨珠芽繁殖的理论,并通过人工培植获得了植株,初步建立起光叶蕨人工种群。不过,珠芽属于无性繁殖,缺乏基因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低,仍然面临灭绝风险。此后,团队继续探索光叶蕨的有性生殖的可能性:孢子培养。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改变培养基配方和优化繁殖方案,团队终于突破孢子萌发困难和原叶体不分化等技术瓶颈,以光叶蕨成熟孢子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成功繁育出光叶蕨的孢子体幼苗。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突破有性繁殖困境后,下一步将加速建立光叶蕨高产繁育技术体系,加强物种野外保护、迁地保护,让光叶蕨真正重归深山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