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直至年满3周岁。这一举措被视为“为育儿减负,给未来投资”的重要行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具体如下: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从孩子出生起,奶粉、纸尿裤、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开支就成为家庭的重要负担,导致许多年轻人“想生却不敢生”。育儿补贴制度通过财政资金的精准发放,能直接增加育儿家庭的现金收入,缓解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中低收入家庭,作用更为明显。营造生育友好氛围:育儿补贴的发放,向全社会传递出养育孩子不仅是家庭内部事务,更是需要国家支持的社会工程这一信号。作为强化生育支持的激励政策,它回应了家庭的育儿成本焦虑,体现了社会对生育价值的认可,传递出鼓励生育、尊重养育劳动的政策导向,有助于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提升人口素质基础:0-3岁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对这一阶段投入直接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国家长远发展潜力。育儿补贴能引导和优化育儿资源配置,当补贴向优质托育服务、早期教育机构倾斜时,会激励这些机构提升服务品质,家长也更愿意为孩子选择高质量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提升人口素质,是对“投资于人”理念的有效践行。推动育儿生态构建:传统育儿模式中,母亲往往承担主要照料责任,职业发展易受阻。育儿补贴资金可部分转化为育儿服务购买能力,如聘请钟点工、参与社区托育等,有助于推动构建“家庭为主、社区协同、国家支持”的育儿生态,让养育孩子从“家庭负担”转变为“社会合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育儿补贴政策的实施,有望释放消费增量,带动母婴零售、儿童教育等相关产业发展。据中泰证券测算,按2022-2024年约2812万3岁以下婴幼儿计算,每年补贴资金将超1000亿元,预计释放同等规模的消费增量,进而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