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落地并夯实基础设施支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法规与监管体系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
明确低空飞行的相关规则,包括飞行器注册、适航标准、飞行人员资质等。例如,制定专门针对低空无人机、轻型运动飞机等不同类型低空飞行器的详细适航管理规定,确保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对低空飞行活动的空域使用、飞行限制区域等进行清晰界定。如在城市区域,根据不同功能区(如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设定不同的飞行限制高度和时段,保障公众安全和隐私。
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整合航空、气象、通信等多部门的监管力量。例如,在机场周边等特殊区域,航空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协同,对低空飞行活动进行联合监管,防止干扰机场正常运行。
加强对低空经济运营主体的监管。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低空旅游、物流等运营企业进行定期评估,促使企业依法依规开展业务。
空域管理与规划
合理规划空域
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低空空域划分。在旅游景区,可以开辟专门的低空旅游空域,允许观光飞机、热气球等飞行器在特定高度和区域内飞行,确保游客能够安全、有序地体验低空旅游项目。
考虑与现有航空运输空域的协调。例如,在繁忙的航空枢纽周边,设置合理的低空隔离空域,既保障商业航班的正常起降,又为通用航空等低空飞行活动留出空间。
动态空域管理
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空域的动态分配。通过建立空域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空域内的飞行流量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空域资源。如在应对突发事件(如森林火灾救援时的无人机侦察飞行)时,能够快速为救援飞行器分配临时空域。
通信与导航设施建设
通信设施建设
构建低空通信网络。可以采用多种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如地面基站通信与卫星通信互补。在城市等人口密集区域,加强地面基站建设,保障低空飞行器与地面控制中心的稳定通信;在偏远地区或海上,依靠卫星通信确保飞行器的通信畅通。
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研发专门的通信抗干扰技术和设备,以应对低空复杂的电磁环境。例如,在工业发达地区,存在较多电磁干扰源,通过采用跳频通信等技术,确保低空飞行器通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导航设施建设
完善低空导航设施。建立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并辅以地面增强系统的低空导航体系。例如,建设差分GPS基站,提高导航定位精度,满足低空飞行器在起飞、降落和航线飞行中的高精度导航需求。
研发新型导航技术。如视觉导航、基于物联网的协同导航等技术,为低空飞行器在复杂环境下(如山区、城市峡谷等)提供更可靠的导航解决方案。
起降场地建设
规划布局起降场地
根据人口分布、经济活动等因素合理布局。在城市中,可以在郊区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或直升机起降点,方便商务出行、应急救援等低空飞行活动;在旅游热点地区,结合景区分布建设小型起降场,为低空旅游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考虑与交通枢纽的衔接。例如,在火车站、汽车站附近规划建设直升机停机坪,实现空地联运,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应急疏散能力。
多功能起降场地建设
设计多功能的起降场地。起降场地除了满足飞行器起降功能外,还应具备配套的服务设施,如加油、维修、候机等功能。对于无人机起降场,可设置专门的电池更换和充电设施,提高无人机的作业效率。
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
人才培养
建立多层次的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如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运营管理等专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低空飞行器驾驶员、维修人员等进行短期培训,满足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人才。与国际航空院校或培训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低空飞行培训课程和标准,提高我国低空经济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技术研发
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低空飞行器技术研发。重点研发高效、环保、安全的低空飞行器,如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等新型飞行器,以适应城市低空交通等新兴应用场景。
推动低空飞行相关的支撑技术研发。如飞行控制系统、航空材料、气象探测与预报技术等。例如,研发高精度的气象探测设备,为低空飞行提供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保障飞行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