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成功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这两卷战国帛书流失海外79年终于回归祖国。 子弹库帛书的背景与价值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它分三卷,字数超过900字,内容包罗万象,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都是不可忽视的源头,价值巨大、无可替代。 《五行令》《攻守占》的内容《五行令》:由“月名图”和写在“月名图”下面的文字组成。我国古代的五行时令把一年三百六十日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段,每段七十二天,按五行分出三十个节气。五行令与四时令曾并行于先秦两汉,此后逐渐被遗忘,此卷主要记述了四时十二月的吉凶宜忌,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时令观念和生活禁忌。《攻守占》:为残片,依稀可辨的墨书字体比第一卷、第二卷略大,文字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顺时针排列,转圈抄写在丝绸四面,上有若干标注干支的红折角,内容为战争军事中攻城、守城的方向宜忌和日辰宜忌,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一隅。 回归过程子弹库帛书1946年非法流失美国。国家文物局关注到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对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启动追索工作。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形成的扎实、完整证据链,以及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推动双方在专业领域长期合作的共识,经过多轮磋商,美方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 回归意义文化遗产保护层面: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的回归,是中国在追索流失文物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体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定决心。帛书回归后,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统的保护和研究,让文物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的理解和阐释。国际合作层面:这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为国际合作追索返还文物、守护人类文明成果提供了示范案例,也展示了国际合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人文交流层面: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注入了正能量。民族文化层面:它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文化主权、民族尊严的回归。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有决心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让流失海外的文物踏上归途。据悉,《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国家文物局也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早日回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