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温天气不仅会让人感觉不适,还可能引发中暑、热射病等健康问题,甚至对生活、工作和出行造成影响。以下从健康防护、生活起居、出行安全、特殊人群关怀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应对高温炙烤的方法: 一、健康防护:预防高温相关疾病1. 及时补水,科学饮水    -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应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每次100-150毫升,间隔1小时左右),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 避免过量饮用冰水、含糖饮料或酒精,以免刺激肠胃或导致脱水加重。    - 高温作业或长时间户外活动时,可适当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补充流失的钠、钾等元素。2. 做好防晒,避免暴晒    - 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时段)外出,如需外出,应做好全面防晒:        - 穿戴防晒用品:宽檐帽子、防晒衣、太阳镜,选择SPF30+、PA+++以上的防晒霜,提前30分钟涂抹,每隔2-3小时补涂一次。        - 遮盖裸露皮肤:减少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面积,尤其是颈部、手臂等易晒伤部位。3. 警惕中暑,及时处理    - 中暑前兆: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水分。    - 轻度中暑:体温升高(38℃以上)、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可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物。    - 重度中暑(热射病):体温超过40℃、无汗、昏迷、抽搐等,这是致命急症,需立即拨打120,同时迅速降温(如用冰袋敷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浸泡在凉水浴中)。 二、生活起居:调节环境与作息1. 调节室内温度    - 开空调时,温度建议设置在26-28℃,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不超过8-10℃),定期开窗通风(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没有空调的家庭,可使用风扇、湿毛巾擦拭地面或在室内放置一盆水,增加空气湿度,辅助降温。    - 拉上窗帘或百叶窗,减少阳光直射进入室内,降低室温。2. 调整饮食与作息    - 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冬瓜汤、西瓜、黄瓜、苦瓜等,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油炸食品,减轻肠胃负担。    - 保证充足睡眠,高温天气人体代谢快,易疲劳,建议早睡早起,午休1小时左右,补充精力。 三、出行安全:规避高温风险1. 合理安排出行时间    - 尽量选择早晚时段出行,避开正午高温,如需长时间户外活动(如运动、徒步),提前规划路线,选择有遮阳棚、树荫的路段,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和饮用水。2. 注意车辆安全    - 不要将儿童、老人或宠物单独留在密闭车内,即使短时间离开也可能导致车内温度急剧升高(30分钟内可超过60℃),引发致命危险。    - 开车前先打开车门通风,待车内热气散去后再启动,避免立即开空调至最低温,可先开外循环,再切换内循环。    - 检查车辆轮胎气压(高温易导致胎压升高,增加爆胎风险)和冷却液,确保行车安全。 四、特殊人群:重点关怀与保护1.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弱,高温天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应减少外出,保持室内凉爽,家人需定期查看,提醒补水,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2. 婴幼儿: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避免长时间外出,外出时做好全面防晒,衣物选择透气的棉质材料,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防止感冒。3. 户外工作者: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应严格遵守“高温作业时间规定”(日最高气温≥40℃时停止室外作业;37℃-40℃时,室外作业时间不超过6小时,且避开正午时段), employers需提供遮阳休息场所、防暑降温用品(如绿豆汤、藿香正气水),定期轮换作业。 五、其他注意事项- 高温天气易导致电力负荷过大,注意节约用电,避免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防止电路过载引发火灾。- 保持良好心态,高温易让人烦躁易怒,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激动诱发身体不适。通过以上措施,能有效降低高温天气带来的健康和安全风险,平稳应对“炙烤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