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明明运转正常,却总洗不干净衣服?其实很多时候问题并非出在机器本身,而是我们日常使用中的一些坏习惯在“拖后腿”。以下5个常见习惯,可能就是导致衣物洗净度下降的“罪魁祸首”: 1. 衣物过量堆放,超出洗衣机额定容量 - 很多人图省事,习惯把能塞的衣服都塞进洗衣机,甚至让内筒被衣物塞满、鼓胀。 - 后果:衣物在洗涤时无法充分舒展、翻滚,水流和洗涤剂难以渗透到纤维内部,污渍(尤其是领口、袖口的油脂类污渍)无法被有效带走,甚至可能因为衣物相互摩擦、挤压,导致污渍转移、二次污染。 - 建议:每次洗衣时,衣物放入后应留有一定空间(约内筒容量的70%-80%),确保衣物能自由翻动。不同型号洗衣机的额定容量(如5kg、8kg)指的是干衣重量,厚重衣物(如牛仔裤、羽绒服)需酌情减少数量。 2. 洗涤剂滥用(放太多或太少) 放太少:无法形成足够的活性成分分解污渍,尤其是面对油污、汗渍等顽固污渍时,清洁力不足。 放太多:过量的洗涤剂无法在漂洗环节完全冲净,残留在衣物纤维中,不仅会让衣物手感变硬、发黏,还可能导致皮肤敏感,同时残留的洗涤剂会在洗衣机内筒壁形成污垢,长期积累反而影响后续洗涤效果。 - 建议:严格按照洗涤剂包装上的说明,根据衣物重量、污渍程度和洗衣机水位调整用量。若使用浓缩型洗涤剂,需减少用量;水质较硬的地区(水垢多),可适当增加一点用量。 3. 不同污渍、材质的衣物混洗 - 把脏污程度不同(如沾满油渍的外套和仅轻微出汗的T恤)、材质不同(如棉质衣物和羊毛衫、化纤面料)、颜色深浅不同的衣物混在一起洗,是常见误区。 - 后果: - 深色衣物可能掉色,污染浅色衣物; - 粗糙材质(如牛仔布)可能磨损精细面料(如丝绸、蕾丝); - 重度污渍的衣物会释放污渍到水中,污染轻度污渍的衣物,导致“越洗越脏”。 - 建议:洗衣前按颜色(深浅分开)、材质(棉、麻、丝、毛等分类)、脏污程度(重污和轻污分开)分拣,针对性选择洗涤程序(如羊毛档、快洗档)。 4. 长期不清洁洗衣机内筒 - 洗衣机内筒(尤其是滚筒洗衣机的橡胶密封圈、波轮洗衣机的底盘缝隙)是藏污纳垢的“重灾区”:洗涤后残留的洗涤剂、衣物纤维、皮屑、水垢等会附着在内筒壁、排水口、过滤网上,形成黑色霉斑、污垢,甚至滋生细菌、霉菌。 - 后果:这些污垢在下次洗涤时会随着水流污染衣物,导致衣物洗完后有异味、出现不明污渍,甚至引发皮肤瘙痒。 - 建议: - 每次洗衣后,及时清理过滤网上的毛絮、杂物; - 每周或每两周,用洗衣机专用清洁剂(如泡腾片、清洁剂粉)运行一次“桶自洁”程序(无此功能的洗衣机可空机加清洁剂,选择高温洗涤模式运行1次); - 洗完后打开洗衣机门/盖子,让内筒通风干燥,避免潮湿环境滋生霉菌。 5. 忽略预处理,直接“扔进去洗” - 对于领口、袖口的汗渍、油渍,食物溅落的酱油渍、番茄酱,以及血渍、墨渍等顽固污渍,不做任何预处理就直接放进洗衣机,仅靠正常洗涤很难彻底清除。 - 后果:这些污渍经过洗涤、烘干后可能会“定型”,变得更难去除,反复洗涤也无效。 - 建议:洗衣前对顽固污渍进行预处理——用肥皂、衣领净或专用去渍剂涂抹在污渍处,轻轻搓揉后静置5-10分钟,再放入洗衣机正常洗涤。如果能避开这5个习惯,洗衣机的洗涤效率会显著提升,衣物也能洗得更干净、更清爽。此外,定期检查洗衣机的排水管是否通畅(避免污水回流)、选择合适的水温(如高温水更易溶解油脂类污渍,但需注意衣物材质是否耐高温),也能帮助提升清洁效果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