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致遠,延續中韓古城千年情緣
綠蔭掩映的韓國慶州上書莊,一位十二歲離家西渡大唐的新羅少年銅像靜靜佇立,無聲講述著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傳奇。
在慶州“韓中友好林”公園內,崔致遠的銅像靜靜佇立,三種文字的碑文記錄著這位新羅學者遠赴大唐、學成歸國、光耀新羅的傳奇人生。每年四月,慶州崔氏後人會在上書莊舉行祭享活動,紀念這位被譽為“東國儒宗”的先祖。
一千一百多年後,曾作為新羅王都的慶州與崔致遠曾經生活過的揚州,已結為友好城市十五載。兩座古城以文化為帆、以友誼為橋,在新時代的潮流中繼續書寫著跨越千年的中韓情緣。
01 少年西渡:十二歲的壯舉
公元9世紀,一位年僅十二歲的新羅少年崔致遠,揮別故鄉慶州,乘商船渡海赴大唐求學。
面對茫茫大海與未知國度,他立志“人百之,己千之”—— 別人付出百倍努力,自己就付出千倍。
憑藉這份堅毅,這位少年在十八歲便中賓貢進士,成為唐朝科舉場上的佼佼者。
隨後他在揚州任職四年多,將這段時期撰寫的詩文彙編成《桂苑筆耕集》,這部著作對朝鮮半島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02 雙城情緣:跨越千年的再相遇
歷史總是充滿巧妙的安排。
慶州,這座曾是新羅王國都城的韓國文化名城,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而揚州,則以運河文化、園林藝術和精緻生活聞名,古韻與活力並存。
兩座城市因崔致遠結緣。自2000年前後,揚州與以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為代表的韓國各界友好人士持續開展交流合作。
2008年,慶州和揚州正式結為友好城市,兩城在文化、旅遊、青少年、學術等領域交流密切。
03 傳承不息:儀式與紀念
每年的4月,慶州崔氏後人會在慶州的上書莊舉行崔致遠的祭享活動。
相傳這裡是崔致遠學成歸國後研學立志之地,綠蔭掩映的上書莊,是慶州頗具人文氣息的歷史遺跡。
而每年的10月15日,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組織的代表團幾乎都會來到揚州舉行祭祀活動。
揚州市政府將這一天定為“中韓友好交流日”。
2007年10月,揚州崔致遠紀念館建成開放,成為中韓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04 古城新篇:亞太舞台上的慶州
如今的慶州,不僅是崔致遠的故鄉,更是國際交流的重要舞台。
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成為今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舉辦地,向世界展示其獨特魅力。
在慶州良洞古村,遊客絡繹不絕;在歷史古蹟瞻星台附近,人們漫步遊覽;在地標景點“月精橋”和大陵苑景区,無人機鏡頭記錄下這些古蹟的壯美。
這些畫面展現了一座歷史名城在現代社會中的活力與魅力。
05 揚州韻味:古運河畔的堅守與創新
與此同時,揚州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延續著歷史文脈。
在揚州個園,遊客休閒遊玩;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參觀者深入了解運河文化;在瘦西湖景区,無人機從空中捕捉這座城市的古韻與活力。
揚州不僅保存了傳統,也在創新中發展,讓千年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
兩千年前,大唐與新羅的使者往返於絲綢之路;今天,慶州與揚州的友誼之橋依然屹立。
在慶州的“韓中友好林”公園,市民們在崔致遠銅像前駐足,閱讀這位新羅學者的生平介紹。
而在揚州崔致遠紀念館,韓國慶州崔氏中央宗親會代表團成員仔細觀看中韓建交十五周年紀念碑。
歷史與現實在此刻交匯,文化的溫度與友誼的力量,正穿越千年時光,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芒。
|
|